檢視馬政府執政一年來的成績,環保團體認為,最糟糕的不是環境被破壞,而是保障環境最低限度的法令體制正在逐步崩解。


「這政府是可怕、危險的。對台灣國土沒有前瞻遠見、無格局,根本不知道要把台灣這塊土地帶向何方。」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說,政黨輪替後,民間團體就擔心「老國民黨回來」,而今預感顯然成真。潘翰聲分析,前總統陳水扁與現任總統馬英九能選上,都是因為人民對改革有期待;但馬英九這次的勝選成份「更多是給陳水扁懲罰的意味。」


馬政府執政一年,人民的期待落空,但並非經濟上的。在兩岸經貿議題以及以破壞台灣永續的開發案換取短暫工作機會這一點,馬政府確實「付出努力」,也讓部分民眾覺得要「共體時艱」;主流媒體檢視其政績,也都認為要「給馬政府多一點鼓勵。」


「但這卻是更可怕的狀況。」潘翰聲指出,馬英九不像前幾任總統如蔣經國或李登輝等人,具有突出領袖人格特質;而是與陳水扁一樣有著很強的表演性格。「馬英九的表現除了家人沒有干政外,其他都讓人擔心。」


潘翰聲以關心《農村再生條例》的台灣農村陣線拜會馬英九的狀況為例,「他願意向民間表示善意,讓人覺得他聽懂,用心傾聽民間聲音,但民間想法卻無法落實。」


總統無抑制能力

台灣農村陣線日前拜會馬英九,指陳目前政院法案版本不周全,如大開土地買賣大門,將造成農地變建地、爆發糧食自給率不足等問題。當時,馬英九指示農委會主委陳武雄「要改進、傾聽民意」,強調「版本至少讓我看過」,但行政官僚卻從不照做;潘翰聲直指:我們選的是一個「沒有抑制力」的總統。


不只《農村再生條例》,包括日前中國海協會長陳雲林來台引發的《集會遊行法》修法也是一例,在多項被行政院指定為「重大建設」的污染開發案,官僚體系更完全忽視正常行政程序。


《農村再生條例》一讀後,農民才知道農村「出代誌」;將毀壞彰化濕地生態、污染當地空氣、水質的國光石化開發案雖在地方舉辦說明會,「但開發內容跟污染狀況,居然不到10分鐘就講完了!」媽祖魚保育聯盟成員、台灣生態學會前秘書長陳秉亨哭笑不得地說,他從事環保運動這麼多年,第一次遇到這種狀況。


依正常說明會程序,所有與開發案利害相關人都應被通知參與出席。當天說明會參與人員全是「支持國光石化開發的國民黨政治人物」,反對票只有陳秉亨一人;雖有當地居民參與,但說明會一味頌揚虛浮經濟效益,與居民切身的健康核心問題從未提及。


環評結論鮮少執行

陳秉亨進一步以環保署的環評審查為例,就連公部門都覺得不該繼續開發的離島工業區(台塑六輕等企業),仍等待重生;環評結論即便做成不開發結論,也鮮少被確實執行。現任環保署長沈世宏上台後,更對爭議性環評案進行切割,以目前無法源依據的「專家會議」,把爭議問題從整體環評程序中移出討論。


專家會議表面上看似民主、尊重專業,但實際運作卻無法解決爭議。如科學園區排放的廢水會造成嚴重污染眾所皆知,但中科開發已進入第四期,廢水問題卻不在正式專案小組中被確認有無影響,而由專案小組主席鄭福田指示應組專家會議討論。


政府審議無客觀可言

廖本全透露,營建署區域委員會近日將再度提送被退回的「中部區域第二次通盤檢討」計畫的報告案,「原因是『不符國家重大建設』」。所謂區域計畫通盤檢討,是希望適地適用;但中部區域計畫卻因被歸為「田園生活區」,與將開發的中科四期衝突,而被退回。「現在修正完送出去的版本,就是把民間質疑官方不合理的東西通通拿掉。」


而區域計畫委員會最近也將修改審議機制。原一百公頃以下土地變更案,由地方政府直接審理,超過一百公頃則須送中央區委會審議,但現在卻要大幅提高至3百公頃;廖本全氣憤地說:「地方政府將可掌握所有變更可能,完全沒有公平客觀審議機制!」


政院目前有廢除環評、都市計畫委員會跟區委會的傾向,預計將監督權限下放地方。依過往爭議開發經驗,這將使地方利益派系更緊密地掛勾,環境將快速失守。「國民黨的本質是就地合法!」廖本全反諷:「現在是就地合法的好時機」,所有與環境相關的問題,馬政府不但未把關,還不斷開門,「這樣的執政不僅零分,根本是負分!」


開發常與利益掛鉤

其實,重大開發案並不一定與環保對立,但長期以來從無良好對話機制,環署把關不足,加上重大開發衍生的土地變更利益、廢棄物回收利益等往往與地方頭人掛勾,才會演變成反對污染居民必須抗議甚至和地方頭人對立的根源。


而今環境法制這道最低防線正面臨崩解。潘翰聲憂心指出,這顯示馬英九完全無法控制傳統地方派系鞏固起來的政黨。「政治人物是否有改革決心與魄力,執政第一年是關鍵。」潘翰聲說,馬英九在人氣最旺的第一年不進反退,選前承諾話說得漂亮,選後卻「尊重官僚,而非重視專業」。再這樣下去,「我們損失什麼將是天問。」


潘翰聲對台灣環境未來感到悲觀。這一年來,環保民間力量大衰退,除了與過去和民進黨結合被灌出來的虛胖破滅相關外,經濟危機衝擊,也讓環保運動無法像工運一般有力量。


然而,保育的力量也在不斷累積,環境意識得從先喜歡環境做起,其思考層次才能從接近大自然慢慢提升到對公共政策付出關心跟力氣。潘翰聲表示,目前環境運動的保育跟街頭路線交流並不多,如何集結為力量,是環保運動團體需要努力的方向,在政策、法制都崩解的情況下,環保團體希望有更多人一起監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