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初步分析,全球暖化加劇,颱風次數將比以往增加。學者指出,台灣地質條件特異,易因大雨與人為開發造成山崩與土石流,目前政府對山崩的監測預警付之闕如,應加快腳步研究。


高雄縣小林村遭山崩滅村,震驚國際。水利署否認與工程相關,長期研究地震與颱風誘發山崩原因的國科會「區域研究與地理學門」召集人張康聰表示,山崩與大雨雖然相關,但人為不當開發也會產生加乘效果,目前台灣相關研究相當少,要確認滅村原因恐有困難。


張康聰指出,台灣和國外的崩塌並不相同,因台灣處在兩板塊衝突地帶、地殼抬升速率居全球之冠,河川侵蝕堆積速度也很快,這些沉積物,便是崩塌產生的原因之一。


台灣多颱風,降雨強度跟總雨量都屬於強度大的「極端降雨」,當土壤含水飽和,就可能產生山崩。自九二一地震之後,台灣的關注焦點始終在土石流,張康聰指出,土石流和山崩「雖相關,但不相同」,崩塌往往出現山坡地或河川旁,山坡上的土石有的會一直留在山坡上,下雨時被沖往河床,大雨時則直接從山坡地到河川,才稱為土石流。


其實,台灣山崩情形時有所聞,但比起土石流,釀成民眾傷亡消息不多,一直未受關注。張康聰表示,小林滅村就屬於崩塌(rock fall)情況,但崩塌從山坡地一直到河川間的發生速度或狀況,因需掌握完整地理資料如精確雨量、土壤、地形等因素,但台灣的資訊並不公開,導致難以投入研究。


國外針對山崩已有一套計算模式,張康聰針對台灣的環境特性,加入地形、土壤、降雨強度等因素,將傳統估算崩塌的模式稍做修正成「整合型的崩塌模式」,在海棠颱風來時經驗證後發現,只要得知土壤及雨量狀況,便能掌握發生崩塌的位置,正確性達87%。


然而,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指出,氣象雨量預報精準度需靠有經驗的預報人員。張康聰坦承,全球目前也尚無法正確預測颱風的降雨量,台灣有特殊地質條件,要完全掌握山崩狀況,確實困難。


不過,張康聰表示,山區人為開發絕對會加劇山崩的嚴重性,其中又以工程道路建設為關鍵。他指出,過去不少人認為,山上超限利用如種植竹子等會破壞水土保持,但已有研究證據顯示,雖然竹子是淺根植物,對水土保持仍有一定程度貢獻。反觀他研究的重點區域石門水庫,發生崩塌地幾乎都在壩址、道路旁,國土利用的規劃需要加強。


台大地理系副教授蔡博文也說,天災無法完全預警,但若能有細緻的國土復育條例,大規模且細膩地調查台灣山林環境,進一步劃定敏感區,對降低颱風災害絕對有幫助。蔡博文說,過去以絕對高度區分能否居住或開發並不恰當,應該針對降雨強度與土質調查確認崩塌可能性,所謂安全的界線就可能界定,後續防災規劃也可較適當地進行,避免發生大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