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災發生數天後,福島有雨、有雪,輻射塵附著其上,而後沉降根生於福島的土地。輻射塵中對人體影響最大的核種,分別是碘131和銫137。碘131半衰期較短,如今已經偵測不到碘131的存在。銫137的半衰期則長達30年,但30年後的輻射劑量只是減半,就算經過90年,也還有8分之1的輻射劑量。超過百年依然無法消逝的輻射污染,為以生產稻米為主的福島縣農民,帶來嚴重打擊。

核災進行式

稻農三浦廣志是浪江町人,住家距離福島電廠大約12公里。不同於老年懊悔的浪江町長馬場有,他從年輕就開始反對核電廠設立。1971年,福島電廠第一座反應爐開始營運,浪江町原本也打算在小高町及浪江町間興建「浪江小高原發」,後來在當地居民反抗下停止興建,「但是我們怎麼也沒想到,反核成功,卻依然遭遇福島事故。」

三浦廣志擁有3公頃大的農地,種米、種蔬菜、養雞,身為福島農協成員的他,近年更和農協一起推動有機耕作,福島災後,全福島農民的努力卻全數歸零。儘管如此,三浦廣志不願放棄農業,他搬離原先居住的浪江町,到南相馬避難,向人租地、重新農作。

「相較於其他的作物,稻米最容易吸收輻射,所以這兩年來,我們一直在找尋降低輻射的辦法。」福島農協發現,種稻前若先鋪上稻草梗,將有助於吸收輻射,經過一年實驗,證實有效,福島農協開始大力推動。除此之外,他們也購買檢測輻射的機器,全福島縣共有199台的機器,目前檢測超過100萬包的稻米,僅有71包超過國家標準100貝克,99%稻米的輻射含量,則在25貝克以下。

儘管經過科技驗證,有著「福島」標誌的農產品,在日本依舊是票房毒藥。「以前我的米可以直接賣到大阪去,核災過後,就算我的米符合標準,大阪還是不願意收,所以我得轉賣一手,讓產地標示變成國產米,才能夠進重新進到大阪販售。」

福島縣副知事村田文雄坦言,核災事故期間,除了農產品,就連水和牛奶都受到輻射污染,影響農業甚鉅。以台灣為例,2009年,福島水蜜桃在台灣的出口量是52220噸,核災發生後,進口大門從此緊閉。

村田文雄日前拜訪台灣,希望台灣重新進口福島縣的水蜜桃,目前仍未叩關成功。對於這樣的結果,村田文雄倍感無奈,「但畢竟輻射看不見、聞不到,大家會不安是理所當然的,我們也只能誠實地發出正確的檢測資訊,以避免產品繼續受到風評猜測的影響。」

日本政府在福島災後,曾一度武斷提高食品的輻射安全容許量。目前雖已將食品安全容許量回復到災前水準,但日本筑波大學生命環境科學所教授Rakwal Randeep,日前將筑波市的稻苗帶進距離福島電廠40公里遠的飯館村實驗,發現稻米在低劑量伽馬射線照射下,和修復DNA損傷有關的基因會產生變化。雖然目前科學還無法完全證實對人體的直接影響,但已足夠日本民眾對福島的食品安全失去信心。


「沒有農業的社會,不是正常的社會」

一切歸零、想辦法降低輻射劑量、重新打通通路,每一個關卡,都不易克服。留在災區振興農業,似乎不是明智的選擇。三浦廣志說,核災發生時,因為農協經常與國際連結,曾有一個法國財團願意協助他到其他地方另起爐灶,但三浦廣志想都沒想,直接拒絕。

「如果全福島所有農民,都可以跟我一樣有一塊地重新開始,我當然願意和大家一起重來,但這是不可能的。全福島有190萬人,190萬人中,一定有許多務農的人,如果這些務農的人無法重新開始,這就不是一個正常的社會。一個社會沒有農業,絕對不是正常的社會!」

為了協助居民在災區重新立足,福島縣政府在災後便透過除污的方式來降低輻射背景值,但實際執行這項工作後,才發現這是史無前例的浩大挑戰與工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