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5的文章顯示全部
暴雨

晨時卡珊德拉來訪,她喚醒我,帶我坐上公車。車廂密閉,遇見薛西佛斯,他抱怨冷氣太強,而路永遠整修。我和薛西佛斯在座位瞌睡,因貪食蛇的路線距離過於遙遠。及至落車,撞見鮮豔的橘色鐵柵上有尾毛蟲。我與毛蟲對望,雷聲正正大作。拾起落葉一片,想移動毛蟲去到樹蔭,或去花壤。但毛蟲不動,腹足緊緊牢抓。等牠終於攀上葉片,我卻呆滯徘徊——我喚不出毛蟲名字,我找不到食草何方。我不識牠。拿出手機,連上網,想尋覓解答,但線索薄弱,但網海廣大,我還想著可能,以為可能,我還想,但暴雨已經落下。

Read more »
蘇花改不完

2010年,梅姬颱風來襲,蘇花改工程因著政治壓力,僅花22天審查就快速通關。當時民間團體不斷抗議,因交通部與環團在2011年9月後,就舉辦座談希望針對開發疑慮形成共識。民間團體認為,部分路段需要修補以維護交通安全,並未全面反對。10月中,交通部舉辦現勘。第一次初審會議時,環評委員列出46項意見要求答覆。但這些意見並未被全部回覆,就在14天後的審查會議通過。當時,花蓮縣長傅崑萁坐鎮全場確定環評通關,並表示「這次環評是有史以來最嚴謹的環評」、「地表上連萬里長城都沒有這麼長的準備時間」。諷刺的是,蘇花改在正式施工後,就因永樂路堤、…

Read more »
《黏土 》延伸講座:火車快飛

嚴格說起來,還沒從公共電視「我們的島」離開的記者胡慕情,應該是最早關心「台南鐵路地下化」爭議的記者之一。而一直要到這本書完成,開始規劃每一場講座要談論的內容時,我才意識到,歷史從來沒有巧合,有些物事,我們註定要與其相遇。 《黏土》這本書上溯至清代,由日殖時期的土地改革政策切入,去談一連串土地與發展政策對一般民眾的影響。為了讓它的可讀性高,我在一開始構思寫作時,就打算用比較類似小說,也就是會有大量對話或人物主述的方式進行,也因為採取這樣的寫作方式,勢必要加重文學性的書寫。文學性的書寫不單只是修辭,更重要的是某些物件所…

Read more »
《黏土 》延伸講座:除非體悟自身的無助

攝影:林國勳 在這本書出版前,總編小瑞和我幾乎沒有什麼討論,就確立了這本書在出版後,會有馬不停蹄的環島講座。誠如各位所知,每一場講座,就是書籍再一次曝光的機會,但我想小瑞的初衷並不只為銷售,而是在現在這個傳播環境異常扭曲的狀態下,不僅是寫作,就連出版,都應該要包含著政治性的目的。 「政治性目的」這個詞,出自我十分喜愛的一位作家喬治歐威爾。喜歡閱讀的人勢必都知道歐威爾的傳世著作,《動物農莊》以及《一九八四》,但這幾年,尤其是這十年記者的後半,他另一本隨筆的集結《我為何寫作》,才是我反覆翻閱的作品。這本隨筆的命…

Read more »
《黏土 》延伸講座:離開花園的途徑

在構思花蓮這場講座時,一直想起蘇花高這個開發案。對我來說,蘇花高是一場很特別的環境運動,因為這宗開發案,我結識某任情人,雖然現在分手了,但我因此有了一群至交好友。這些交往時共同擁有的朋友,有好多人都因此與花蓮結下不解之緣。比如地球公民基金會的小海,從一個遊牧民族變成在花蓮定居的人;比如蔡中岳從此投入社會運動,比如斐悅因此決定辭掉顧問公司的工作,將戶籍遷回花蓮。相信關切過這場運動的人,應該對「我們不要當台北的後花園」這句口號記憶猶新,這句口號,讓蘇花高這場運動充滿在地人的對立,而消弭對立,正是我那些朋友投入運動或從城市移…

Read more »
核能之國

週一下午,天氣悶熱,我待在有極大片窗的西曬房間,就著一台老舊電扇的吹拂,看完紀錄片 《核能之國I》 。這部片紀錄福島電廠爆炸後深受影響的雙葉町居民的災後生活。雙葉町在電廠爆炸後被撤離,撤離後又因日本政府未能掌握輻射塵擴散方向而遭曝。這一狀況,使鎮民必須遠離福島,整個町鎮被移到琦玉一所廢棄高中避難。將近兩小時的片並無特別高潮起伏,導演定定錄下災民在避難所的尋常生活,他們少有淚水,偶有笑聲,而該年底日本政府宣佈福島核災已經結束。或因如此,台灣真有一群人相信著核災已經遠離。但所有歷經災難的人,所有走進災區的人都知道,災難的後遺症從…

Read more »
《黏土 》延伸講座:人活著不能單靠五十嵐

《黏土》出版 ,巡迴講座開展。但我盡可能不談書,因關於灣寶抗爭,書中已清楚闡述。巡迴目的,在抽拉書中未能說盡卻與發展緊密相關的觀看視角,以及讓各地抗爭者有機會發聲。若允許,會盡可能整理座談內容於此。此為在清大水木書苑的講座,與談者是中山大學社會系約聘助理教授黃書緯。 昌鴻颱風來襲當天早晨,我去拜訪《黏土》書中提及的一位重要角色,他同時也是協助灣寶抗爭很重要的運動者,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廖本全。當天,他的女兒問我:「姊姊,妳的書為什麼不叫西瓜,叫黏土?」若在場有人看過書,就會知道,書名其實源自…

Read more »
限電危機之後

7月1日,酷暑正式來臨,核四開始封存。在此前,台電便不斷釋出「一旦核四封存,備載容量將嚴重不足,隨時有停電危機」的訊息。無巧不巧,核四封存當天,台灣三座火力電廠(台塑化麥寮氣電共生一部機組、和平火力發電廠一號機,及協和火力發電廠一號機共三部機組),竟全因「鍋爐破管」這同一理由而停機。 台電「電力供應備轉容量吃緊」的說法成真,擁核派人士立刻群起攻擊長年反核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聲稱綠盟表示「沒有核電不缺電」根本說謊。擁核人士表示,只要沒有核一、二、三廠撐著,台灣將要面臨大限電的危機。然而,此種說法根本刻意塑造對立──綠…

Read more »
我喜歡木村拓哉

關於日劇我的開始很晚,在家少看電視,若有多是卡通,或陪外婆看歌仔戲、看新聞充當翻譯。高中某假日早起亂轉,有曲劇《四世同堂》。當時不識老舍,但好喜歡,2003年《正紅旗下》來台演出,連忙趕赴。應是大二賃居在外,房東拿了松嶋菜菜子的《大和拜金女》給我,才開始有一搭沒一搭地斷續看著。 已經忘了第一次接觸木村是什麼時候又哪一部戲,嚴格來說,木村不算一等一的帥哥。與其說是因為他好帥呀才一直看他,不如說是他搬演劇裡的角色特質總襯出他某種傻的,不變的質。皮皮的,直率的,是華麗一族裡萬俵鐵平必須有的嚴肅也壓不下的。 是差不多的時候結…

Read more »
Love cannot dwell with suspicion

吳明益攝 當「psyche」這個字首次出現在《單車失竊記》時,幾乎就確定了一直以來閱讀吳明益的某種隱晦感受。最早讀吳明益,是《家離水邊那麼近》,而後回溯他每一本無論散文或小說著作。《複眼人》雖讓吳明益的知名度跨越海洋,但在《單車失竊記》出現前,《天橋上的魔術師》才是我認為他當時最好的小說作品。不是那讓人眩目的紙偶或神秘魔術師,亦非他精細重現天橋與商場,而是天橋上的那位小男孩,正興奮又怯懦地訴說寫作之於他的意義。 閱讀《單車失竊記》的文案,原以為單車會是一條呈現變遷的河流。但那始終不是吳明益的寫作企圖。…

Read more »
從中科四期看行政體制的出路

2009年10月30日,環保署通過爭議不止的「中科四期」開發案。此案爭議癥結,包括開發後的廢水排放、坐落區位需徵收大片台糖農地、開發後用水將剝奪農業用水等衝擊,但無論民間團體如何反對,此案仍在政治力的支配下快速審查通過。 中科四期在通過後正式動工,但2012年3月12日,新任國科會主委朱敬一走馬上任上,卻宣佈這個耗資539億、預計花10年開發的重大計畫,應該重新調整。調整原因,在於當初為其量身打造的廠商友達不願投資、二是科學園區的長期用水因為國光石化開發而沒有著落。當時環保團體認為,最初開發的理由已不存…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