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5的文章顯示全部
拖磨

攝影:何欣潔 咖啡店剛讀完陳雪的《摩天大樓》,打開pages,準備寫稿。忽瞥見J動態,發訊問——大埔朱炳坤昏厥,送醫不久後不治。桌前淚崩。 鎢絲燈太亮,來不及遮掩,正對店員,他表情詫異。側臉向一堵牆,慶幸開始留髮。我與朱炳坤不若其他徵收戶熟,不明白怎麼這麼失態。直至J寫下顫顫的「崩潰」二字,始意識死在變形,勾引J現今的最恐懼,明白失態來自所有的關係可能都不算關係,所有的輕薄卻又都是緊密繫帶。 結帳出咖啡店,走長長的路。腦海裏是立法院記者會,他捧著母親遺照控訴吳敦義的出爾反爾。但他撐過母親自死、強制拆屋、…

Read more »
《黏土 》延伸講座:當「農地農用」成為起手式

大家好,雖然十二月底還會在美濃的有間書店舉行座談,但該場講座是和好友瑋傑閒談( 並參加他的演場會! ),因此松園這場講座,應該算是《黏土》這本書嚴肅議題的最後一個場次。藉著這個機會,我想謝謝 衛城出版社 願意出版這本書,讓灣寶的居民跟我,不必思考怎麼出版以及通路的問題。這將近半年的時間,衛城甚至不計成本地舉辦漫長巡迴,這對一個小出版社來說,不是容易的事,但對像我這樣的作者,卻是十分重要的事,因為沒有這樣的支持,今天我們不會在這裡相遇。謝謝總編小瑞,這本書沒有她不可能完成,更不會完整。和她合作,使我有了踏實的成長。同時,也要…

Read more »
逆光的臺北

昨天到有河帶走蕭颯的新作。捷運上讀,晚飯時暫時擱下。天轉涼落雨,天譴至,洗澡後昏迷,一點醒來,仍有倦意,卻取了書讀。上本這樣想一次讀完的小說是吳明益的《單車失竊記》。讀完後,沒有疲憊感,像平時在城裡走路,腦袋清醒。 蕭颯寫的人物性格不算新穎,或有詩人楊佳嫻讀時所指出的,不脫早前人物的典型:貧窮、住在狹小國宅,自卑,受困於原生家庭的狀態。人物的形貌有自我經驗的移植,但那不妨礙我的閱讀。一生就寫一個地方,一種痛楚,如果折磨得夠深,如果凝望得夠久,那些狀態,就會分屬眾人。蕭颯筆下每個人物,恰恰是這快速發展的盆地城鎮緊緊濃縮製造…

Read more »
別讓公關凌越價值

其實對第三勢力還真沒什麼特別要求。就,自己說出的話要自己做到不要跳票。對於要捍衛的價值,應對現在制度缺陷有一定想法。那我可以考慮投下一票送人進國會。關於那之後的可能背叛,會有心理準備,唯一要求是別讓我在選前覺得錯亂。 三一八之後,台灣政治看似有了新破口,但這新破口的衝擊力實際上來自對中國的恐懼,而非對島內事務的深切反省,去年縣市長選舉更加強此一態勢,這是當初綠黨考慮要和時代力量與社會民主黨合併時我不以為然的原因。時代力量對我來說等同民進黨側翼。而就算不去細述2000年至2008年間民進黨的大爛帳,光就去年選舉民…

Read more »
島嶼的內在痙攣

昨天獨立評論撤下 黃丞儀老師的文章 ,引發軒然大波,後續更促使原先在這平台寫作的專欄作者罷寫且要求撤稿。 開第一炮的是我敬重的寫作者張娟芬 ,第一時間在信件看到她的信,立刻想按全體回覆並跟進因為太帥氣。但多想一秒,決定按捺。問自己:寫下的字那麼沒價值嗎?寫下的字要對話的不是讀者嗎?寫下的所有文字如果在那平台全部消失,而撤下者本身並沒有其他平台供那些文字繼續存在如部落格,我們過去所寫下的文字要怎麼有用。 昨天臉書小圈圈這麼寫: ❝移除所有文章的抗議行動,或有情緒發洩,或有施壓希望翻轉媒體的自我審查。但這…

Read more »
《黏土 》延伸講座:所在

馬來西亞金馬倫高原開發一景 大家好,很高興今天可以來到馬來西亞和大家見面。這一場講座的題目,是「所在」。講題來自於永立和其他主辦單位在協調聯絡時提到,很好奇灣寶的抗爭經驗裡,是否曾有抗爭組織內部的衝突與分裂?畢竟,在長期的抗爭過程裡,因為對經濟利益、土地價值跟文化保存的關懷不同,勢必產生分裂與衝突,但過往馬來西亞似乎比較少去討論如何處理矛盾,希望可以透過這場講座,看能否讓在地居民主動成為行動者,以及擬定內部矛盾與衝突的對話可能跟機制。 這個問題,相信是所有社會運動都會面臨到的困境,但灣寶在抵抗土地徵收的過程…

Read more »
《黏土 》延伸講座:做活

很高興今天可以來到馬來西亞和大家見面。老實說,受邀來此座談,有點惶恐。一方面是沒想像過《黏土》這本書可以跨地域——因為這幾年香港也有土地徵收案件,前兩年因此到香港去採訪跟觀察。出版前,曾把書稿給香港的獨立記者陳曉蕾看過,邀她寫序。因為香港爆發的雨傘革命,除與中國的矛盾關係外,也與新界東北的農地開發有關,作為曾到訪當地的記者,希望這本書可以串連兩地。但她看完後認為,《黏土》雖然像透過香港菜園村的抗爭寫香港農業史,但中間真的太多台灣史,對香港讀者來說,仍然有些距離。 另一方面,是我對馬來西亞的了解非常粗淺,…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