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蘋果日報田裕華


暑假結束,學校開課,鄰近六輕僅九百公尺的雲林縣許厝分校學童未來究竟至何處就讀的爭議,卻延燒迄今。日前教育部以國衛院做出的健康風險評估內容,認定許厝國小學童繼續在原處讀書恐有疑慮,宣布許厝分校學童這學期須在豐榮國小開學。但這項決議,立即引發台塑反彈,地方情勢也於一週內有大幅度的轉變——

行政院宣布遷校開學後,原有一半家長願意遷校就讀。根據豐榮國小表示,雲林縣政府早在六月底、七月初左右,就告知豐榮國小可能會有遷校開學的需求。豐榮國小在接獲縣府詢問後,立即著手準備招標工程,縣政府教育處也曾前去探勘,確定豐榮國小的空間有所餘裕,豐榮國小即向教育部呈送整修計畫。教育部也迅速提撥款項,讓豐榮國小進行整修。但這順利進行的政策,卻在台塑對外召開記者說明會否認其污染排放物與國衛院調查的健康風險有因果關係後,於數天內,演變成雲林縣地方民代揚言率眾北上抗議,「部分家長」立場與台塑相符、認為國衛院報告不盡可信的僵持狀態。

八月二十六日,雲林縣政府舉辦說明會,邀請國衛院研究員黃柏菁南下說明,對外定調「爭議是因中央未與地方做好溝通」而起,彷彿責任全在中央。儘管健康風險評估的進行與進度掌握在中央手中,但今日許厝國小的爭議,身為六輕督導單位之一的地方政府卻不能規避其直接責任。

六輕進駐麥寮時,曾承諾回饋地方,包括長庚醫院之興建以及協助地方辦學。但這項承諾,一直到二〇一〇年都未能兌現。其中長庚醫院的興建問題,卡在土地。台塑當時主張要縮減隔離水道作為醫院用地,但未獲准,其後,台塑表示,若無法利用隔離水道縮減後之土地,在爭取時效前提下,長庚醫院願意提供30億元做為醫院興建保證基金轉至豐安段土地來興建醫院。但這決定,又被抨擊使用地理位置不佳,且出入道路狹小,交通不便,一直未能落實。此時,遇上六輕工安頻仍、許厝國小師生不堪其擾,加上當初承諾辦學之經費不足,遷校議題最後長庚醫院之興建扣連,其校址選址,與日後雲林長庚醫院現址的保安林地解編掛勾,而使學校如此鄰近六輕廠區。

雲林縣府國教科表示,當初校址選址,曾與地方討論,「地方民眾強烈傾向現在許厝分校現址。」但同時間,這項決策,也招致許多家長反彈,抨擊台塑此番認養方式「無異拿師生當實驗鳥,未來若發生環保事故,師生第一受害」。這樣的矛盾,其實是地方政治經常出現的狀況——地方派系往往掌握回饋機制或各項行政措施的發言權,甚至主導政策之落實方向。此一矛盾,顯見地方政府當時為了地方要求回饋的壓力,輕忽健康風險之疑慮而埋下日後爭議之源。

許厝遷校後,引發環保團體與公衛學者擔心,因而開啟了長期的健康風險評估。2014年,台大公衛學者詹長權提出的研究報告,發現許厝分校學童暴露於一級致癌物的氯乙烯單體(VCM)一段時間後,其尿液中所含硫代二乙酸(TdGA)平均是193.06單位(μg/g-creatinine),顯著偏高,甚至是臨近國小的2倍,增加未來罹癌風險。這份報告出爐後,許厝分校遷校爭議再度浮上檯面,兩年來,卻不見行政單位對釐清健康風險與遷校爭議間的立場、事實證據,進行積極的處理與界定。

2014年時,立委劉建國曾於立法院召開公聽會,遭長年支持石化產業的國衛院研究員溫啟邦嚴厲批評:「本研究初步報告衍伸的各種臆測與結論,雖然立意良好,但似乎言之過早,不宜過度解讀,也不應涉及學童健康問題,看不出任何研究資料說學童尿液中的TdGA以後會有癌症關係。媒體報導致癌物過量,是錯誤解讀。」而台塑也隨後發言表示,詹長權的樣本數量不足、缺乏「石化區」與「非石化區」的對照組合,且未排除其他可能影響數據的外在因素。

回顧台塑在兩年前的說法,與今年並無二致。情勢甚至出人意表地演變成家長願意採信台塑說法與公衛學者及中央部會對抗,實與行政單位的保守思考不無關係。

昨天下午,行政院責成衛福部、環保署、教育部共同舉辦記者會回應雲林縣居民北上抗議這次遷校爭議。該場記者會中,這三個部會強烈宣示,這次希望暫時安置許厝分校學童至他校就讀,是基於健康風險的精神而訂,環保署長李應元甚至大聲疾呼「不要綁架孩子」。

衛生福利部長林奏延說明,這份研究報告雖為期三年期、仍未結束,但許厝分校學童尿液中的TdGA確實高於其他當地四個學校,且尿液中濃度,隨著距離石化區愈遠有遞減現象。20148月暫時將許厝分校遷至橋頭國小本校上課,許厝國小學童學期中尿液TdGA有下降現象,且跟橋頭國小學童濃度相同;但至20159月重回許厝國小本校後進行的研究,發現許厝分校比起全台20縣市713歲學童尿液平均值比較,許厝學童的TdGA都高於這20個縣市同年齡學童。林奏延強調,在研究中已經排除其他會產出TdGA的可能路徑,「無法排除的就是VCM跟二氯乙烷。」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陳為堅說明,環境污染引發的健康風險與急性傳染病不同,因環境污染導致的健康風險危害需經長時間觀察才會看出問題,中間出現的跡象有時候不清楚,「但當清楚就會很嚴重、難以扭轉」,因此環境污染防治的重點,在於當有預警性的跡象出現,除非可以明確排除,否則採取預警性的措施不可避免。行政單位的行政作為,當然不必然要是確認了污染證據才進行,但立基於健康風險的顧慮,遷校與後續協助措施,應是一必然且確定的作為,而不能是擺盪的「暫時性」政策,使家長無所適從。而因此遷校爭議由地方政府基於回饋問題所埋下,地方政府理應負起完全的協調與溝通責任。

家長被政策搞得團團轉,正是台塑能夠遠離這回遷校風暴核心的漏洞之一。事實上,從台塑歷來針對國衛院研究報告的回應,不難發現,台塑聰明洞悉行政單位將遷校議題與污染因果捆綁,希望藉此對六輕或石化業進行更加嚴管制的意圖。然而,許厝的爭議不在「學校」這個狹隘空間,而是至少囊括麥寮甚至中部空品區的問題,因此台塑六輕污染物造成當地整體健康風險危害的因果關係,不應繼續囿限於遷校議題中的孩童之健康風險問題。

上週台塑回應遷校政策時曾提及,台塑為確保健康風險無虞,針對廠區內第一線接觸暴露源最多的員工與承攬商進行監測,讓作業員配戴呼吸器八小時,以所測濃度來計算暴露劑量。台塑當時表示,第一線作業員所吸入的VCM極低,廠外應該更低。但其監測是否有足夠的公信力?廠區人員長期累積下來的健康風險問題何如?這是督導六輕的經濟部、地方政府甚至保障勞工安全的勞動部所長期忽略的課題。

除了另開戰場釐清因果,在原有議題中,公衛學者與台塑也該找到對話基礎。日前台塑再次抨擊詹長權報告有所缺失後,進一步提出希望成立國際委員會,針對健康風險的標準與作業方法與步驟進行確認,避免各說各話、確保研究之客觀性。此番話聽在長期對台塑不信任的學者與環保團體耳裡,確實難以信服,並視其為拖延策略,但截至目前為止,國衛院並未公開研究報告完整內容,如何讓對此事模糊的大眾有一比對、認識、釐清的過程與空間?若兩年前第一次報告出爐時,即能針對科學研究方法達成雙方定調,此次行政院宣示遷校的政策,不無能大幅減少地方政府退縮、以及台塑上下其手的操作空間。


台塑與社會的對立由來已久,上述許多行政措施的進行,將會牽涉政治判斷與各方角力,確實困難。但若決策總是便宜行事,不肯一一解結,面對台塑這家企業,行政單位恐怕永遠難有翻轉立基,而當地居民也將永遠成為犧牲品。